请关注"NTCE讯考"

普通话考试

普通话水平测试考试辅导声调的训练

整理编辑:陕西教师资格证网  发布时间:2017-11-12   浏览量:()

  普通话的水平,直接影响到我们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成功率,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下普通话水平测试考试辅导声调的训练,希望能帮助大家掌握声调利用声调去练习、纠正自己字音。

  普通话声调训练

  一、声调

 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,音节是语言中最小使用单位。构成这最小使用单位的有三种成分,起头的音是声母,其余的是韵母,构成整个音节音调高低升降叫声调。声调区别音节的功能完全和声母、韵母一样重要。

  声调就是物理声学上的“基频”、它是由声振动频率决定的。声调的高低升降就是“音高”的高低升降。它可以表现出音节的高低抑扬变化。普通话语音把音高分成“低、半低、中、半高、高”五度。阴平声高而平,阳平声是中升调,上声是降升调,去声是全降调。

  同样是变化,但人与人的嗓音高低是不一样的,这种高低叫“音域”,所以男性与女性的“音域”是不同的。同性别人群中,音域的宽窄有差别。声调高低并不是要求人人都发得同样高。要了解相对音高的意义,这就是在个人有限的音域范围内做到音调高低升降的有序变化,这祥我们就会更好地去掌握声调和利用声调去练习自己的声音,纠正自己的字音,使自己发音更符合规范的要求。

  二、普通话的调类和调值

  普通话语音里,声调有四个,阴平是第一,阳平是第二声,上声是第三声,去声是第四声,统称四声。也就是普通话里的四个调类,它采用一种五度标记法,作为标调符号来描写音节的声调。它们的调值分别为:55(阴平)、35(阳平)、214 (上声)、51(去声),这也是声调实际的念法。

  三、声调训练

  普通话声调练习,要找到规律,在四声准确的基础上,根据内容有感受地发出每个音节。反复大量练刁:单音节、双音节、四音节、诗、段子、绕口令等等。练习时注意高音不挤、低音不散,声音由小到大,由弱到强,刚柔结合,控制适度。

  (一)同声韵四声音节练习

  本节既练习声调,也练习声母、韵母的发音。注意四声要准确,出字要有力,咬住字头,拉开字腹,收住字尾;声音连贯,气息控制自如。

 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

  1、唇音

  巴 拔 把 罢 坡 婆 叵 破

  猫 毛 卯 帽

  2、唇齿音

  方 房 仿 放

  3、舌尖中音

  低 敌 底 弟 通 同 统 捅

  妞 牛 扭 拗 撩 聊 了 料

  (二)两字词声调练习

  这个练习要结合气息一块儿练,尤其是夸张的上声练习。对于体会气息运动是个好方法。要求阴平平稳、气势平均不紧张;阳平用气弱起逐渐强;上声降时气稳扬时强;去声强起到弱气通畅。

  1、阴阴

  参加 西安 播音 工兵 拥军 丰收

  香蕉 江山 咖啡 班车 单一 发声

  2、阴阳

  资源 坚决 鲜明 飘扬 新闻 编排

  发言 加强 星球 中国 签名 安全

  3、阴上

  批准 发展 班长 听讲 灯塔 生产

  艰苦 歌舞 公款 签署 根本 方法

  (三)四字词声调练习

  通过这个练习,可以锻炼灵活运用四声正音的技巧。读的时候,气息要控制好,放开声一口气很通畅地发出来。

  (1)按四声顺序排列

  中国伟大 山河美丽 天然宝藏 资源满地

  阶级友爱 中流砥柱 工农子弟 千锤百炼

  身强体健 精神百倍 心明眼亮 光明磊落

  山明水秀 花红柳绿 开渠引灌 风调雨顺

  阴阳上去 非常好记 高扬转降 区别起落

  (2)按声母顺序排列

  b

  百炼成钢 波澜壮阔 暴风骤雨 壁垒森严

  P

  排山倒海 喷薄欲出 鹏程万里 普天同庆

  m

  满园春色 名不虚传 满腔热情 目不转睛

 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普通话声调的训练,希望大家努力练习,使自己发音更符合规范的要求,希望此次分享能帮助大家的普通话水平达到理想状态!


转载请注明:文章转载自 陕西教师资格证网 [ http://www.jszg.sn.cn/ ]
文章归属栏目: 普通话考试
陕西教师资格证网声明:
(一)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,敬请以教育考试院及教育局官方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。
(二)本网注明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均为转载体,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。联系方式:邮件952056566@qq.com
  • 扫码进群

    咨询教资报名条件,报名时间等

陕西教师资格证专题

技术支持:深圳市广元创优网络有限公司 粤ICP备19080791号

本站为陕西教师资格证网站,所有报考信息以陕西省教育考试院(www.sneea.cn)为准。

Copyright © 2016-现在 陕西教师资格证 版权所有